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中学教材要做“减法”
图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改进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当中存在的缺陷,更好迎接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在教育领域带来的挑战,对于未来的科技竞争,对于未来国家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呼吁,尽快启动优化中学自然科学类课程体系的工作,为应对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徐星表示,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中,有些和既有教育体系和传统教育方式相关,有些则涉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中学自然科学类课程设置和高等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也和当前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整体架构和布局存在脱节现象。另一方面,现有中学自然科学类的教材包含知识点过多,内容繁杂;另外,由于中学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方式偏重知识掌握,但存在自主思考能力差,缺乏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弱的现象。
徐星强调,随着大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学科知识点的重要性在逐渐下降,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更加重要。
对此,徐星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优化中学自然科学类教材:
一、优化中学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教材,做好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减法,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建议教育部组织中学基础科学教材专家组,评估当前自然科学类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在自然科学类教材内容设计中,加强和高等教育相关学科内容的衔接,加强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科学教育的一体化;在包括高考和中考在内的各级考试当中,考试内容严格执行教材限定范围;增加实践性培训,鼓励课外科普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项目,形成应试教育之外的科学教育新领域;
二、加强地理科学之外的其他地球科学学科教育,逐步推进地球科学整体进入中学基础学科序列,完善中学自然科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修订现有中学地理学教材,增加地球科学其他学科方向的内容;推动完整的地球科学中学教材的编篡,在部分中学开展采用地球科学代替地理学的试点工作;在包括高考和中考在内的各级考试当中,逐步加强对地球科学教育的考核。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