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加大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
本报记者 王敏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带来的提案是,加大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郑永飞在考察调研中发现,我国在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脱节,学生忙于发表论文、申报专利,但转化和应用效率低下;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等。
针对上述问题,郑永飞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分层级建立高质量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不同层次,设置科技创新能力课程,将科技创新能力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并逐步提高权重,破除“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将核心素养培育贯彻落实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发现、早培养”。将创新、创意、创业精神的“三创”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全过程,鼓励学校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进校园灵活任教,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工匠大军。
二是系统培养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他建议,高等教育阶段要杜绝“改头换面”“跟踪模仿”“经验总结”式“创新”,要强调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科技攻关。
三是按需求提升科技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强调,要转变在黑板上“修机器”“盖房子”等“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修完学分再实习”的培养模式,打造包括教学空间、科研设施、技术经验、应用场景在内的“真实世界”,边实践、边培养、边应用。将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实践经验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中,精准对接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
四是打造创新赋能人才培养、人才激活创新效能,产业引导人才培养、人才推动产业飞跃,创新契合产业需要、产业应用创新成果的正向“人才-创新-产业”闭环生态圈。通过应用型科技人才有机衔接科技研发和转化应用,打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关键一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支撑作用。
分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