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etway 体育 > 正文

不服接连被撤3篇论文,高校教授将起诉出版商

 作者:孟凌霄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5/15 15:52:38 字体大小:

“撤回我们的论文是不合理的,这项研究将保护数百万人的生命!”

接连遭遇3次撤稿后,印度阿米提大学教授Sanal Kumar“破防了”。在近2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提出了一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全新理论,但该理论遭到同行强烈批评,并被指责为“绝对的无稽之谈”。

目前,Kumar正准备起诉撤回论文的编辑及出版商,即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和威利出版社,因为“他们撤回的文章对保护无数生命至关重要”。

香港理工大学从事撤稿研究的博士后徐少雄告诉《中国科学报》,撤稿后起诉学术期刊与出版商,就像“两情侣分手”。此类现象显示,科研失信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其复杂和棘手的程度也与日俱增,因此很有必要倡导开放科学、发表后同行评审,再加上以PubPeer及Retraction Watch为代表的学术社群内部纠察,甚至社会监督。

截至发稿,撤稿作者尚未回复记者邮件。

图片

阿米提大学教授Sanal Kumar,图片来自该校官网

“火箭科学家”,跨界生命科学

这3篇撤稿背后有两大疑点,一是创新理论,二是隶属关系。

经检索发现,Sanal Kumar为通讯作者的3篇论文分别发表于《自然-科学报告》和《全球挑战》,第一篇论文于2023年6月被撤回,另外两篇于今年3月被撤回。

系列论文的核心内容,是以Sanal命名的一项跨领域的全新理论。即使是外行,在浏览3篇论文的大脑、心脏和血管插图时,也足以发现这是一项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在Kumar及其合作者的描述中,这一理论“带来了科学突破和研究范式的转变,有助于解决几个世纪以来,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中诸多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诸多应用包括治疗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

图片

图片

撤回稿件及插图

但这一理论在同行眼里,似乎不太靠谱。

“这些错误太明显了,只要读10到15分钟他们的论文,就能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一派胡言。”印度理工学院副教授Ganesh Natarajan评价。

更为吊诡的是,发表3篇生命科学相关论文时,Kumar的隶属单位并非高校和医疗机构,而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换言之,这些研究是“火箭科学家”的跨界创新。

Natarajan曾于2022年5月向威利表示对这些论文的担忧:火箭发动机的气体流动理论根本不适用于血液通过人类动脉的流动规则——Sanal及其合作者完全忽视了这一点,从而得出了毫无根据的结论。

去年5月,这位“火箭科学家”因隶属关系登上印度头条。该国的最高法院维持了对他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被解雇的决定。法院表示,Kumar的前雇主“有理由怀疑他的诚实和正直,因为他未经授权联系一个涉及火箭研究的韩国机构”。

至于如今的撤稿,Kumar仍坚信这是一次“诋毁研究的国际阴谋”。目前,其代表律师正准备起诉撤回论文的编辑及出版商。

曾有学者“碰瓷”自然集团,索赔500亿美元

无独有偶,就撤稿问题起诉出版商此前已有先例,但起诉者并未胜诉。

2020年6月,美国一位“天文学家”Rhawn Joseph曾因被撤稿,将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告上法庭并索赔500亿美元。

此前,其为第一作者的一篇论文被自然集团旗下杂志《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科学》撤回。该刊物的编辑和出版商认为,该论文对所提供的材料和引用的文献未提供足够的批判性证据,并且未能为文章中的推测性陈述提供坚实的支撑。

图片

Rhawn Joseph个人主页

随后,Joseph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告上法庭,并索赔500亿美元。他解释称,这笔钱会被用来“资助并组建一个由数千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未来可能在科学领域产生最伟大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则案例的主人公Rhawn Joseph自称是“寻找外星生命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个人主页显示,他曾著有《宇宙中的意识》《量子现实与心灵》等作品,目前的研究领域为火星上的生命证据。过往发表论文可见,Joseph隶属关系为北加州天体生物学协会、“宇宙学网”等机构。

在该起诉案中,Joseph表示,重大的科学发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嘲笑、激烈反对、不言而喻的接受,而自己的理论正处于第二阶段。他声称,自己的作品在科学界被广泛阅读,并引起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关注。

不过,审判结果并未如Joseph所期待。在该案件败诉后,主审法官判定出版商无须支付500亿美元的索赔,而Joseph则认为主审法官掩盖了真相,是“受贿的骗子”。由此看来,“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发现”将不得不搁置。

直到今年2月,Joseph仍活跃在“学术界”,其最新发表论文标题为《热层中的外星生命》。

起诉出版商,就像“两情侣分手”

纵观近年来的撤稿起诉案例,读者可能会产生两个疑问:

一是这些“不靠谱”的稿件如何能通过同行评议,并发表在知名出版社旗下的期刊上?二是这类稿件为何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被撤回?

对此,香港理工大学从事撤稿研究的博士后徐少雄告诉《中国科学报》,同行评议机制的有效性前提是,假定所有投稿的研究人员都100%遵循科研诚信原则。如果科研人员蓄意违规、造假,审稿人及编辑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识别的。

目前,随着文本查重及图像识别技术、ORCID应用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学术期刊能够在稿件送审之前甄别一些科研失信行为,但是漏网之鱼司空见惯,而且通常审稿人数量仅两三位,经验亦有限。

至于撤稿时滞,即文章从发表到被撤的时间差问题,徐少雄表示,撤稿的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问题文章的影响力,所受关注度,涉事作者的态度,涉事期刊及出版商的态度、资源、能力,涉事作者所在科研单位的态度与行动等等。

“科研失信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其复杂和棘手的程度也与日俱增。”徐少雄建议,很有必要倡导开放科学、发表后同行评审,还有以PubPeer及Retraction Watch为代表的学术社群内部纠察,甚至社会监督。

至于撤稿后,将编辑和出版商告上法庭,徐少雄认为这种行为类似于“两情侣分手”:如果撤稿后坚持认为论文质量有保障,可以走司法程序,但司法裁决要有学术依据,且依据只能来自学术专家;同时,司法过程成本很高,将耗费期刊与出版商大量的时间与资源。

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向顶住压力坚持撤稿的学术期刊与出版商致敬。

参考资料: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4/04/24/controversial-rocket-scientist-in-india-threatens-legal-action-after-journals-pull-papers/#more-129140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1/12/21/court-tosses-50-billion-suit-by-prince-of-panspermia-against-springer-nature/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0/10/06/prince-of-panspermia-has-a-paper-retracted-and-sues-springer-nature/

https://orcid.org/0000-0002-5643-7223

信源地址:/html/shownews.aspx          
分享1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