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计划”为拔尖人才提供阳光雨露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推进会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十五年工作交流会近日在京召开,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实施15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如何更加深入而有效地培养拔尖人才、引领基础学科快速发展、从而开创基础学科建设新局面,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
2009年,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联合推出了“拔尖计划”,其目的在于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助力学生成长为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6年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发布文件,使这一计划的实施进入了2.0阶段,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成了推动“拔尖计划”实施的关键词,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启动了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培养拔尖人才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拔尖人才培养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还要做更多的努力。
实践证明,这一计划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1.0和2.0阶段的接续探索和实践,我国自主培养拔尖人才的能力显著提升。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已毕业的1.7万名本科生中,86%的学生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87%的博士毕业生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一批基础研究的“生力军”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实现了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在物理领域,清华大学2008级本科生濮云飞参与、刷新了量子存储容量的纪录;在化学领域,南京大学2012级本科生程宇豪在大三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大幅提升传统光动力药物治疗效果……
应该看到,这些成绩和进展虽然有了一定范围的传播,但还应该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好的故事、好的典型、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应该让校内、校外更多的人知道。要全面总结实施这一计划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选树基础学科优秀人才培养的典型和榜样,加大面向全社会、全世界讲好中国拔尖人才培养的故事,形成更加有利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舆论氛围。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好处有:一是引起全社会对这一计划更高程度的关注,以便从各方面给予更加积极主动的支持;二是更加有效地吸引优秀高考生投身基础学科,特别是在当前高考报名的关键节点,更应该多宣传这一计划实施中培养出的典型;三是促进承担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实践借鉴,促进这一计划的有效实施;四是使这一计划的实施在高校、教育界、全社会产生更大的辐射效果。
要培养拔尖人才,负责培养的人和高校要先做到自己拔尖。要苦练内功,扎实做好拔尖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尽管这一计划的实施已经15年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对于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还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要做。
一是要继续提高对实施拔尖人才计划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有自觉的行动。这一计划的实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础学科建设、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这一计划的实施不是“别人让我做”,而是我们自己要积极主动做。这一计划的实施不是差不多了,而是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二是要与时俱进,勇于、敢于、善于实践创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高校要深刻了解和把握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变化、新任务,按照教育强国建设总体要求,不断调整和补充完善“拔尖计划”的具体内容,查找短板、拾遗补阙。要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基础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建设的关系、拔尖人才培养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三是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抓好重点任务。我们培养的人才除了其他要求之外,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不但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还要能够引领时代的发展。四是要扩大视野,力争培养更多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拔尖人才培养的做法和举措,既扎根中国大地、富有中国特色,又要审时度势,置身于激烈的世界人才竞争格局中,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笔者看来,拔尖人才的培养要始终不忘初心,着眼于、落脚于引领基础学科攀高峰。“拔尖计划”的推出,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拔尖人才培养促进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检验拔尖计划的标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对夯实基础科学起到了多大作用。一是树立大局观。着眼于基础学科发展的大局培养拔尖人才。锚定基础学科发展的需要,将其贯穿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要注重培养过程,更要注重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果;二是实现一体化。拔尖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各学段一体化,要努力做到把拔尖人才送到基础学科第一线,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能半途而废。这就要求在组织上、政策上、措施上积极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机制,出台适合、服务于拔尖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三是用好一把尺。坚持用是否有利于基础学科发展作为衡量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依此建立科学的拔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坚持一盘棋。要构建拔尖人才培养的大格局。拔尖人才培养是全校、高等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责任,而不是一两个部门、几个学院的事情。要举全校之力、全社会之力,携手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更多阳光雨露。
来源:中国教育报 铁铮(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