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土壤 引领大学生“接棒”文化传承
每逢毕业季,很多高校毕业典礼的视频都会刷屏网络,拨动起人们青春记忆的心弦。在今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该校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代表成杰以一段快板表达了对母校师生同学的祝福,也为他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句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成杰不仅是理工生,还是一名传统曲艺文化爱好者,在学校“介四相声社”里,他与热爱曲艺文化的同学一道努力,让更多年轻人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的基因铭刻在骨子里,从家庭教育到社会风俗,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处处烙印在人们的文化认同中,这使大学生天然亲近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热爱古风、打卡博物馆和展览馆,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就像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空气和水,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样离不开适宜的环境。
国内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知名高校之所以受到社会认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大学文化的传承不辍、赓续不息,校园内那些标志性建筑物,无声诉说着学校的厚重历史,它们所承载的精神,也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大学生踏入校园起,从校训、校风、校歌的丰富内涵,到老建筑、景观雕塑、道路命名以及各类文体活动,再到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的精彩展陈,都能让学生经历学校人文精神的洗礼,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植根之深、影响之广。
优秀传统文化不只体现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的精神追求,也表现为诗词、书法、相声、戏曲等文艺形式。不少高校指导学生组建的传统文化社团,让对某些传统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找到“知己”,定期举办的社团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交流心得的平台,也丰富了大学校园文体活动。对学校而言,这些社团是联系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的有力抓手。
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社会有机“接壤”。相比于课堂、书本上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则是本“大书”。大型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城乡间的民俗风情、民间艺人手中的高超技艺等,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轨迹,以及在迁移变动过程中,被艰难保存下来的强大韧性,从中汲取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大学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作为科研、教学的重镇,它还承担着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研究、传承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本就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类专门从事与传统文化相关工作的学生,比如北大钟芳蓉的毕业选择,就证明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忱;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不应是神秘的,走向大众有利于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从而影响更多年轻人。对此,高校和学者应该发挥专业优势,善用“青言青语”,更新话语体系,并与各地文化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借助新兴媒介技术,共同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年轻人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接棒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白毅鹏(作者系高校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