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做局”举报教师收礼?做局无法破除真正的困局
9月11日,合肥一则关于教师节送礼的举报视频在网络上发酵。视频中,一位家长通过电话联系老师,称将礼品“送达”至教师所在小区门口的水果店,并留下温馨提醒请其“自取”。随后,该家长疑似蹲点拍摄到一男子取走礼物的视频。有网友猜测,这或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局”。对此,合肥市教育局表示,已知悉此事并正全力核查。(9月12日 极目新闻)
单从教师收礼的问题来看,形式的确不是很重要,最终收礼的结果才是关键。此次事件中,家长可能存在“做局设计”不假,但教师主动接受礼品的事实也基本为真。通话中老师直呼“你这么客气,我都不好意思了”,并未表现出拒收礼品的倾向。12日,涉事老师所在的合肥市六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师收受礼物一事属实。倘若一切核实无误,触碰“师德红线”的涉事教师,也大概率要受到严厉处分。
当然也要看到,此事引发争议的关键更在于家长的“做局”问题。即家长通过“钓鱼式送礼”的方式举报老师,这样的行为是否妥当。对于家长涉嫌“做局”一事,舆论站成了两列,一方认为家长以身入局,是在整顿和震慑收礼之风;另一方则认为家长是在打击报复,违反了朴素的道德和情感。针对“钓鱼式送礼”这种行为本身,不必为其强加任何高尚色彩,局做得再好也永远无法破除真正的困局。
收礼之风和送礼之风向来是紧密联系的,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不能通过简单切割一方完成治疗。支持“做局”行为的观点无非是,通过“钓鱼式送礼”让教师长长教训,日后害怕有诈而不敢再轻易收礼。然而现实却是,送礼之风不除,依旧会有换着形式的送礼现象,收礼之风也就依然存在。作为个例,此次事件可能对部分人有一定警醒作用,但其对于收礼问题的解决可能作用不大。
从家长送礼到教师收礼,收礼之风的根源其实就在于信任的缺失。现实中,大部分家长内心存在不安感,既操心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待见,也担心别的家长向老师送了礼,自己家不送要吃亏。说到底,就是不信任老师不收受好处,也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只有把礼送出去了,内心才会觉得安稳。而“钓鱼式送礼”的“做局”行为,本身就在消解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信任,让老师出现不信任家长的倾向。而一些家长在察觉到老师的不信任感后,又会加深对老师的不信任感,进而又要变着法子送礼来消除不安。
“钓鱼式送礼”的做局行为,以一种并不光彩的方式,代替了对话和交流,看似直击收礼问题,实则背道而驰。回看舆论场,一边是指责老师收礼,一边则是指责家长阴险,家校关系徒增间隙,此局可谓是满盘皆输。再退一步来说,一个做局算计、相互猜忌、人人设防的家校环境,就算消除了收礼之风,又有什么用?良好的家校关系,从来不是某一方的单独作战,而是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以及坦诚合作。
归根结底,如何建立家校之间的信任,才是破除困局的关键所在。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将教育公平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畅通交流和反馈的渠道,积极回应家长诉求,家长的不信任感和不安感自然会消除。而作为家长,也应该有意识地减少不必要的自我内耗,既有力又有度地支持学校和老师工作。真诚换真诚,不只是心灵鸡汤,也是社会运行的平衡器。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